你敢相信吗?就在英国经济去年才跌入“技术性衰退”的泥潭,伦敦政府却突然高调宣布:要全面“备战”了!
这份“战时”姿态,伴随一份新的《战略国防评估报告》而来,描绘着二战后罕见的庞大扩军蓝图。
一边是步履维艰的经济复苏,一边却是耗资数百亿英镑的军事狂欢。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看着摸不着头脑。
这究竟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还是一场不计后果的政治豪赌?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
这篇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宏大计划,如何试图捆绑解决英国当下的经济困境与防务焦虑?以及,为何它最终可能从所谓的“解决方案”,演变为无法承受的重担?
豪赌,是门好生意?
伦敦的决策者们,似乎有个“一箭双雕”的完美叙事。他们努力将这次扩军,包装成能同时解决安全和经济两大难题的“妙招”。
在安全上,计划野心勃勃。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公开表态,这些动作是为了“让英国在本土更安全、在全球更强大”。
面对俄乌冲突延烧,加上美国对欧洲防务承诺的不确定性,英国想借机在北约和欧洲安全体系里,扮演更重的“领导角色”。
核心举动包括,计划新建多达12艘先进的“SSN-AUKUS”攻击型核潜艇,替代老旧的“机敏级”。
政府还追加150亿英镑巨资,用于升级奥尔德马斯顿的核武器生产设施,誓言确保“持续海上核威慑”能力。
更有一个新成立的“CyberEM网络司令部”,为此追加10亿英镑发展数字化军力。国防大臣约翰・希利甚至承认,将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网络攻击。
他说得直白:“键盘现在也是一种战争武器。”这话听着,是有点意思。
经济上,政府期望同样高涨。约翰・希利强调,军事力量的根本在于强大的工业基础。他把军工订单,描绘成刺激经济的“强心剂”。
预计这些国防投入,将直接带动约3万个高技能岗位。未来十年,还能创造3万个学徒名额和1.4万个毕业生就业机会。
最近一笔15亿英镑的常规武器采购,预期也能创造1800个新岗位,用于购买7000件本土制造的远程武器。
本届议会任期内,英国军火支出总额预计增至约60亿英镑。政府计划到2027年,国防开支从GDP的2.3%提升到2.5%。
工党甚至表示,若2029年大选获胜,远期目标将增至3%。这幅图景,就是想用军工拉动经济,赢得民心。
历史的嘴巴,可不好堵
然而,从“理想”转到“现实”,这份计划,在历史面前显得有些苍白。它的基础,并非如政府宣称那般稳固。
要说起来,英国的军工项目,可不是次次都顺利的。就拿现在还在服役的“机敏级”核潜艇来说,那可是“涨成本、降性能、拖工期”的死循环。
奥尔德马斯顿核设施的升级项目,也早就被曝出严重延期和预算超标,这些可都是公开的事实。
而且这并非个例。英国国家审计署去年的评估显示,国防装备计划已经累计超支169亿英镑。这分明就是个系统性的老毛病。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历史记录,我们真的要问:这次新建12艘核潜艇、建6家兵工厂,就真能跳出这个“魔咒”吗?
“有枪无弹”的尴尬局面,会不会又在这波扩军潮中重现?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可政府的这份乐观,似乎没怎么受影响。
内外交困,钱从哪来?
这份雄心勃勃的扩军计划,在具体执行上,还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挑战,这无疑加剧了它的脆弱性。
对外看,英国指望借助“奥库斯”(AUKUS)协议来搞核潜艇的研发生产。可话说回来,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它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深。
长期下来,这种过度依赖,会不会反过来抑制英国自己国防科技的创新?这笔账,得好好算算。
再者,英国如此高调地升级核力量,那欧洲区域的军备竞赛肯定会更激烈。这只会让与俄罗斯之间的核信任“鸿沟”更深,给全球安全又添一道坎。
对内看,财政压力像把悬着的刀。尽管口号喊得响亮,要提升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但英国经济现在还在衰退的泥潭里打滚。
为了凑这笔国防军费,政府甚至面临着要削减海外援助的现实。这就引出一个核心问题:钱到底从哪里来?会不会挤压其他民生开支?
政治上的阻力也不小。反对党保守党影子内阁国防大臣詹姆斯・卡特利奇就公开批评工党政府“说一套做一套”。
他说,政府一边喊着扩充产能,另一边却冻结了大量军购订单。国防工业界怨声载道,抱怨决策停滞。这暴露了内部执行的混乱和政治上的扯皮。
豪赌,谁来买单?
一个还在经济衰退泥沼里挣扎的国家,却要进行一场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豪赌。这份宏大的“备战”蓝图,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与其说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固盾牌,不如说更像一张前景不明的空头支票。它试图用所谓的未来军事强大,来掩盖眼下经济的虚弱。
但无论是英国自身那些“一地鸡毛”的军工项目历史,还是摆在眼前的经济困境与政治阻力,都在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这张支票,很可能无法兑现。
最终,当军备狂欢的烟雾散去,英国的普通民众很可能会发现,他们不仅要为这场豪赌支付高昂的经济代价,更可能要面对一个更不安全、更不稳定的外部世界。这场豪赌的真正代价,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来买单。
手机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