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在公众普遍观念中,房地产始终被视为抵御经济波动的坚固堡垒,尤其是在美国这类成熟经济体中,其房产市场长期被全球资本视为避险投资的“理想目的地”。
自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多地房价持续攀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作为纽约乃至全球高端住宅风向标的曼哈顿,却频频出现业主割肉甩卖的现象,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海外买家深陷亏损泥潭。
一边是全美范围内疫情前购房者仅2%面临亏损的稳健数据,另一边则是曼哈顿超三分之一公寓成交价低于购入价的现实困境,这种显著背离揭示出区域市场的深层分化,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投资者在此地遭遇的资产缩水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原因。

谈及美国楼市,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疫情期间房价飞涨的景象:大量早期置业者实现财富跃升,住房可负担性危机甚至成为社会焦点话题。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这场繁荣并未均匀覆盖全国所有城市板块,尤其在备受瞩目的曼哈顿,房地产走势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
对投资者而言,房产价值的起伏直接决定资产安全与回报水平。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对美国房地产兴趣浓厚,而曼哈顿凭借其地理稀缺性、国际声誉和教育资源吸引力,成为众多高净值家庭布局海外的核心选择之一。

如今,这片曾被寄予厚望的黄金地段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期,不少中国卖家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出手,这与美国整体市场的强劲表现形成强烈反差,也引发了关于区域差异成因的广泛讨论。
从全国视角看,疫情后美国多数地区房价经历了明显上涨周期。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多重利好叠加:美联储初期实施的超低利率政策大幅降低了贷款门槛,有效激发了购房需求。

与此同时,疫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偏好,更多人倾向于购置空间更大、环境更优的住宅,推动郊区及次级城市房价走高;加上政府推出的多项财政刺激措施,为房地产提供了稳定支撑。
在此背景下,房产作为抗通胀工具的功能得以验证。Redfin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疫情前完成交易的全美房产中,仅有2%的卖家最终亏本出售。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美国本土投资者即便遭遇极端外部冲击,仍能守住资产底线,实现基本保值。

例如芝加哥市郊一套三居室住宅,2020年前售价约为30万美元,随着远程办公普及和家庭对居住面积需求上升,该房产价格逐步攀升,至2024年已达到42万美元。
即使房主因职业变动需提前转手,也能轻松获得可观收益,极少陷入亏损境地。
类似案例遍布美国各地,低融资成本、旺盛需求与政策护航共同构建起全国房市的风险缓冲带,使大多数参与者规避了重大损失。

相比之下,曼哈顿的市场表现则显得异常冷清,甚至让许多满怀信心入市的中国投资者尝到了投资失利的苦果。
作为纽约的心脏地带,曼哈顿历来象征着世界级都市地产的巅峰水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顶级配套设施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了大量跨国资本涌入,其中包括数量庞大的中国买家群体。

过去,许多中国家庭相信持有曼哈顿房产不仅能实现财富传承,还可为子女留学或移民提供便利条件,因此不惜重金购入高端公寓,但当前的市场现实正在动摇这份信念。
根据布朗・哈里斯・史蒂文斯公司(Brown Harris Stevens)披露的数据,在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期间售出的曼哈顿公寓中,超过33%属于亏本成交。
若进一步计入通货膨胀、交易税费及装修维护等额外支出,实际亏损比例可能更高。

曼哈顿的交易综合成本通常介于6%到10%之间,再加上物业管理费、房产税以及翻新投入,这些隐形开销显著压缩了潜在利润空间,甚至直接导致账面赤字。
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不少人集中于2016年后进入市场,而这段时间恰好对应曼哈顿房价的阶段性高位。
数据显示,在2016年至2020年间购房的业主中,有一半在调查期内未能收回本金;而在2021年至2024年购入房产的人群中,增值幅度微弱,几乎无实质回报。

一位于2018年斥资500万美元购入曼哈顿两居室单位的中国买家,原计划在2024年以580万美元挂牌出售,期待通过资产升值获取收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市场需求疲软且竞争激烈,该房源经历多次调价,最终仅以460万美元成交。单就售价计算,已亏损40万美元,尚未包含六年来累计支付的物业费、税费及其他持有成本。
此类情况并非孤例,越来越多中国卖家发现,原本预期中的“稳赚不赔”项目反而演变为长期负现金流负担。

为何同属美国房地产体系,曼哈顿却与全国大势背道而驰?答案在于多重结构性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
首先,政策环境的变化削弱了高端房产的投资吸引力。自2018年起,联邦对州和地方税收抵扣设置上限,使得纽约高税率地区的房产持有成本显著上升。
2019年出台的新版租金管制法案进一步压缩房东的租金调控权限,限制了租赁市场的盈利潜力,这对依赖租金收入平衡持有成本的投资者构成直接打击。

其次,供需关系发生逆转。疫情期间,部分富裕阶层迁往佛罗里达、德克萨斯等生活成本更低、税收更优惠的州份,造成曼哈顿短期租住与购买需求下滑。
尽管后期部分人群回流,但新增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Olshan Realty统计显示,2024年9月,曼哈顿售价超过400万美元的高端公寓签约量同比下降39%,经纪人普遍归因于库存锐减和新建项目延迟交付。
供给短缺不仅抑制成交量,还迫使卖家降价促销以促成交易,从而推高了亏本出售的比例。

此外,曼哈顿房价长期停滞也成为关键诱因。据Miller Samuel房地产研究机构分析,过去十年间,曼哈顿公寓每平方英尺的中位价格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用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乔纳森・米勒的话形容:“整个区域近乎横向移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凯斯-席勒全国房价指数在同一时期(2015年9月至2025年8月)累计上涨89%,显示出全国市场的强劲动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年美国累计通胀率达36%。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保罗米尔斯坦房地产中心联席主任斯泰恩・范・纽沃伯格指出:“若某人在2015年9月买入曼哈顿公寓,并于2025年8月以相同名义价格卖出,表面看没有亏损,实则因货币贬值,真实购买力缩水了36%。”
这一现象彻底颠覆了“房地产天然抗通胀”的传统认知,暴露出特定城市高端住宅在长期持有中的隐性风险。

不过,曼哈顿市场并非全然低迷,顶层豪宅领域依然保持韧性。数据显示,交易价格在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公寓,无论购入时间如何,多数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资本回报。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财富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群、股市持续走强以及超高净值人士对核心资产的刚性需求所致。
乔纳森・米勒解释称:“过去十年表现最好的正是最顶端的4%房产,它们受益于华尔街金融圈的财富积累,且买家多采用全款现金支付,不受利率波动干扰。”

2024年第三季度,曼哈顿约三分之二的公寓交易为现金结算,远高于历史均值53%,反映出富裕阶层在该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愈发巩固。
但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特别是资金有限的中国中小买家来说,这类高端产品门槛过高,难以参与分享这部分增长红利。

曼哈顿与全美市场的巨大落差,以及中国投资者在此地的投资挫折,为全球房地产参与者敲响警钟。
对于有意进军美国房产领域的个人而言,不能再简单套用“美国=安全投资”的思维定式,必须深入理解不同城市的政策导向、人口结构、供需动态与发展潜力。
在做出决策之前,应系统评估目标区域的税收制度、租赁法规、未来规划以及流动性状况,避免因信息盲区而导致资产错配。

针对中国买家,还需结合自身用途明确投资目标:若侧重子女教育或长期居留,应优先考虑房屋的实际使用价值、学区质量与社区环境;
若纯粹追求财务回报,则需更加审慎筛选具有增长潜力、政策支持明确、供需关系健康的区域。
同时,不可忽视房产投资中的各类隐性支出,包括过户税、产权保险、年度物业费、维修基金及空置成本,这些都会显著侵蚀最终净收益。

投资者还需建立理性的心理预期,杜绝追高杀跌行为。曼哈顿的案例清楚表明,即便是公认的“黄金地段”,也可能因宏观环境变化而丧失增值能力。
面对市场波动,应坚持既定策略,依据基本面而非情绪化判断进行买卖操作,防止盲目跟风造成被动局面。

展望未来,美国房地产走势仍将受到货币政策转向、经济周期波动、人口迁移趋势等多重变量影响,不确定性犹存。
无论是曼哈顿的阶段性回调,还是全美其他地区的繁荣景象,都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通过复盘这些市场信号,个体可以优化自身的资产配置逻辑,增强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在动荡中寻求可持续的价值增长路径。
综上所述,全美2%的亏损率与曼哈顿超三分之一亏本出售之间的巨大鸿沟,不仅凸显了地域市场的异质性,也为全球资本上了一堂深刻的现实课。
对中国卖家而言,曼哈顿的投资挑战虽带来短期阵痛,但也积累了不可或缺的跨境资产管理经验。
唯有深入洞察市场本质、秉持理性分析、坚持审慎决策,才能在全球多元化的房地产格局中寻得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港湾”,实现资产稳健增值与投资目标的双重达成。
手机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