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一边大量减持美国国债,一边却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的美元主权债券 。这看似矛盾的操作背后,藏着怎样一场深不见底的国际金融博弈?
2025年10月24日,中国财政部宣布将在香港发行不超过40亿美元主权债券,这是自2021年以来的首次 。
而就在不久前,中国刚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 。这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正在悄然改写全球金融规则。
中国发行美元主权债券的首要目的,是 打破美国垄断的资本避风港格局 。
当国际资本因地区冲突或市场动荡寻求避险时,美国曾是唯一选择。但现在,中国通过发行主权债券,正在成为新的资本避风港。
2024年中国在沙特发行20亿美元主权债券时,总认购规模高达397.3亿美元,认购倍数达19.9倍,其中5年期品种认购倍数甚至达到27.1倍 。
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表明对中国主权信心的认可已接近美国水平。
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 利率博弈 。主权债券的利率是国家信用的“价格标签”。2024年中国在沙特发行的美元主权债券,利率与同期美国国债的利差仅为1-3个基点,创下中国美元债券市场最低利差纪录 。
这意味着国际市场认为中国主权信用几乎与美国持平。如果此次香港发行的债券利率进一步压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将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国际资本认为把钱借给中国比存进美国银行更安全 。
中国发行美元债券的更深层意图,是 构建新的美元循环体系 。
传统上,贸易顺差国(如沙特)赚取的美元只能回流美国购买国债,而缺美元的国家则被迫向美国借款,陷入债务陷阱 。
中国通过发行美元债券,为顺差国提供了替代美国国债的投资选择 。随后,中国将这些美元以贷款形式转借给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偿还欠美国的债务,避免其国有资产被低价收割 。
这一战略还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发行美元债券,但还款时允许使用人民币结算 。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和资本涌入中国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看涨,投资者越早持有人民币,获利空间越大。
这促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沉淀,逐步扩大使用范围。2025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占比已升至28%,首次超过美元的24% 。
与此同时,中国减持美债是对美国滥用金融霸权的直接回应。美国债务规模已突破3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超过6% 。
而美国在俄乌冲突后冻结俄罗斯资产的行为,加剧了全球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担忧 。中国减持美债并发行美元债券,是一种风险对冲:既降低美元资产风险,又维持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 。
手机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