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东北进入了相对空缺的状态,局势极为复杂。在这一时期,我军的李运昌部率先越过关隘,抵达沈阳,开始展开各项工作。随着局势的发展,中央指挥部从各大根据地调派了干部和部队,迅速挺进东北,其中包括山东军区主力、新四军第3师、南下第二支队,以及来自延安和晋绥等地的干部和部队等。
对于前往东北的路线选择,实际上只有两条:海路和陆路。考虑到当时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和人员船只的限制,大多数部队还是选择了陆路,从冀热辽地区穿过并最终抵达东北。
承德作为冀热辽的首府,成了当时的关键节点。1945年8月,为了应对复杂的局势,上级指派段苏权和王国权前往承德,成立了冀热辽党委的热河分委和热河军区,着手进行接收工作。当苏军撤离承德后,我方迅速在该地建立了热河省人民政府。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军也开始大规模调兵进驻平津地区,准备对热河展开进攻。我方随即展开了保卫承德的紧急部署。
由于晋察冀的主力部队此时已经部署在绥远一带,难以顾及冀热辽地区的局势,上级决定让原本向东北挺进的部队改变行军路线,暂时驻扎在承德待命。正准备向东北进发的渤海军区独立旅接到了新的指令,转向古北口与承德之间,负责阻击可能从北平方向进攻承德的敌人。
展开剩余73%渤海军区独立旅是由渤海军区第一、第三、第四分区的部队组建而成,指挥官是军区副政委刘其人,旅长王兆相等人。为了加强热河地区的防御,上级决定成立晋察冀的两支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专注于晋察冀方向的作战,而第二野战军由萧克指挥,负责冀热辽方向的战斗。与此同时,冀热辽军区也在成立,萧克兼任军区司令。
第二野战军下辖多个部队,其中包括冀察的刘道生部、冀中的黄寿发部、冀晋的赵尔陆部,共计7个旅、14个团。在这一背景下,刘其人、王兆相等人接见了萧克等领导,萧克向他们传达了新的命令,将独立旅划归野战军建制,并要求其留在冀热辽执行任务。
当刘其人、王兆相接到命令后返回旅部时,直属上级杨国夫发来了电报,催促部队尽快行军,不要在冀热辽停留。当时,渤海军区的主力已经改编为山东军区第7师,杨国夫担任该师的师长。该师出发较晚,但一路上没有停留,反而迅速超过了独立旅的行军速度,率先抵达了山海关一带。
对于独立旅来说,原本的任务是奔赴东北作战,而如今被调往冀热辽,这对于本应向东北挺进的部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削弱。不过,杨国夫并没有对此多做评论,因为这项调整显然是军委层面的决策,而非冀热辽军区所能单独决定的。
从冀热辽军区的角度来看,独立旅的加入无疑增强了保卫热河的力量,但对于挺进东北的部队来说,减少了其战斗力量。毕竟,当时的部队数量仅有十万左右,且7师的兵力也因此大幅削减,由原来的三个旅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使得杨国夫心生不满。于是,他向东北局反馈了这一情况,期望能够尽快将部队调回。
在经过协商后,最终上级同意独立旅继续待命。萧克曾表示,独立旅的加入将极大增强保卫热河的胜算,反之,冀热辽的部队即便没有这支部队,也能应对当前局势。此外,由于形势的变化,杨得志的纵队原本打算北上东北,但也决定暂时留在冀东,归划在第二野战军的指挥下。冀热辽军区的黄永胜、詹才芳等部队也参与了这一防守任务,确保兵力充足。
然而,随着敌人占领锦州,并准备联合北平、唐山的国军向热河发起进攻,保卫承德的形势愈加紧张。敌人有可能从古北口、锦州以至喜峰口、绥中的多个方向发起进攻。因此,指挥部认为,独立旅必须打完这一仗再撤离。
独立旅的王兆相认为,当前的局势极其危险,如果在此时撤离,将使得战局更加复杂,战斗不可避免。因此,他向杨国夫发电报,请求打完再走。但最终,由于担心如果不按时撤离,部队将无法继续北上,杨国夫决定批准独立旅继续执行任务,留下来保卫承德。
独立旅暂时隶属于杨得志部指挥,参与了平泉战斗。平泉是承德的门户,若敌人占领了这里,承德将岌岌可危。由于当时部队大多来自其他地区,战士们对地形和敌情并不熟悉,加上装备不足,战斗异常艰难。然而,直到停战协定生效,敌我双方各占了平泉的一半,承德仍然在我方控制之中。
战斗结束后,独立旅得到军区首长的表扬,认为他们在艰难环境下表现顽强。而萧克司令员也指出:“我们的军队是党指挥的军队,不是哪个人的或哪个地区的军队,这使得我们能始终顾全大局,服从命令。国民党军队就不行,他们总是为了保全自身,不管邻里部队的死活,最终注定会失败。”
在独立旅完成任务并离开冀热辽后,他们继续向东北挺进,最终与总部取得联系,并被告知归建杨国夫领导的7师,目标是前往黑龙江。1946年8月,山东军区第7师与新四军第3师第7旅合并,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第7旅编为16师,第7师主力改编为17师,而王兆相的部队则改为18师。
发布于:天津市手机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